跳至正文

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修行次第

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》复永嘉某居士书五:“善导,弥陀化身也。其所示专修,恐行人心志不定,为余法门之师所夺。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,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,末至十方诸佛,尽虚空,遍法界,现身放光,劝捨净土,为说殊胜妙法,亦不肯受。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,不敢违其所愿。善导和尚,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,渺无定见,故作此说。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。”
“善导,弥陀化身也。其所示专修,恐行人心志不定,为余法门之师所夺。”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,他所示的专修,是担心行人心志不定,被其他宗派别解、别行的人所夺。
“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,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,末至十方诸佛,尽虚空,遍法界,现身放光,劝捨净土,为说殊胜妙法,亦不肯受”。
善导大师在《四帖疏》中一层一层地对决定信相做了讲解:不管是未证果的凡夫,还是已经证得小乘初、二、三、四果的阿罗汉,乃至于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(印光大师此处以天台圆教判摄),甚至十方诸佛,即使他们都来现身、放光,告诉你:“以前的净土法门是一种不了义的方便说,你不用学了,现在给你传另外一个更殊胜的妙法。”你也不会听从、不会接受、不会有丝毫改变,这才是真正的决定信相。 为什么呢? “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,不敢违其所愿。” 因为最初发愿专修净土就是依佛的教言,我相信净土法门是佛给我们传讲的。而佛佛道同,我也相信十方诸佛,不可能与释迦佛所说的相违背,不可能不一致。所以我不改最初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的志向、心愿。 “善导和尚,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,渺无定见,故作此说。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”。 为什么连十方诸佛现在面前你都不相信呢?这好像也太过分了!实际上这是非常合理的。 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推理:我相信原来佛传的净土法门,而一佛与一切佛肯定不相违,应该完全一致。 此外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大愿“设我得佛,十方世界无量诸佛,不悉咨嗟称我名者,不取正觉。”阿弥陀佛因地发愿:假设我得成就佛果,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切诸佛,如果不悉称赞我的名号的话,我就不取正觉。 因此,十方诸佛都会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,弘扬西方净土法门,都是阿弥陀佛的宣传员,当然不可能相违。 如果相违,那么眼前看到的要么是幻觉,要么是魔境,肯定不是真正的佛,我们必须要定下来,安立这样的信心。 为什么呢? 这里印光大师告诉我们:善导大师早就知道后来的人一山看着一山高,心无定见,就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,所以善导大师就用这种方法,一开始就让我们牢记这个教言,以后再不会改变。 我们现在学净土法门也是一样,也应该依善导大师这里所讲的、印祖所解释的去做:开始先把志向定下来,再也不改变,这样我们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。 可是现在我们身边好多学净土的道友不是这样的,刚开始时,他觉得自己对净土的信心非常大,好像很少有人有自己这么大的信心,但是碰到一些事情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慢慢就变了,这样的人比比皆是。 甚至还有一些人,学净土很多年了,依旧是一山看着一山高,并不依印祖所说,在净土法门上死心塌地的下一番功夫,抉择到了无疑惑后再去修其他宗派。 为什么印祖在文钞中这样劝人呢? 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:你学了净土后,自然就知道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差别,知道净土是不断惑业而出轮回、是最容易了生死、最快成就佛果的法门。知道之后,你就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深入净土经典、学习净土教理上,不能分心、三心二意,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利益。世间任何事情都是如此,何况是学佛了生死的大事呢? 就像印祖所讲:“汝于净土修法,尚未了了。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。半日学解,半日学行。必期于彻头彻尾,了无疑惑而后已。” 我们最初必须在净土法门上下十二分功夫,抉择到了无疑惑而后已。“了无疑惑”,也就是产生了真信切愿,也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三心具足。“三心具足”不是一天、两天,一个月、两个月就那么容易产生的,需要我们在教证、理证上下一番功夫,在净土的教理上广泛抉择,深入净土三经(《阿弥陀经》《无量寿经》《观经》)及古德的注解。如果不深入古德的注解,仅仅靠我们自己念几遍净土三经,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。 如果真能“了无疑惑”,也就是具有了真信切愿,具足三心,那你就相当于拿到了了生脱死的船票,决定可以往生西方,接下来就是在行中落实信愿而已。这个时候可以再去学他宗,发大乘世俗菩提心甚至胜义菩提心,学中观、唯识乃至天台、华严、密宗,目的是上品上生。 但事实上,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的,他刚开始学,就自以为学的差不多了,然后就去修其他的法门了。 但是你问问自己:你已经对往生了无疑惑了吗?具足三心了吗?能绝对往生吗? 如果还没有,实际上这是做了一件最愚蠢的事情。你把最容易了生死,仅仅依靠信愿就能出轮回的法门先放在一边,去学修其他法门,实际上就是舍易求难。虽然你修学其他经论、其他宗派也是善法,也有功德,但是从取舍的角度上讲,你其实是做了最愚蠢的一件事。 所以善导大师要这样告诉我们:十方诸佛现在面前,你也不要改变,要咬定不放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 如果最初没有做到这一点,那么现在学净土的人,十个里面恐怕七八个会随着时间、随着种种因缘,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最初学净土的初心。特别是有些比较聪明、有能力学修其他经论、宗派的人,他会觉得:“哎呀,净土法门也就这样,我学到这样就可以了吧!应该去学其他的了。”当然,我们应该学修其他法门,但前提是你必须以净土为根本,特别要在真信切愿上下一番功夫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 所以印祖在这里就说:“善导和尚,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,渺无定见,故作此说。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。”必须依善导大师这样的讲法,才能让后人“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”。 就像一个小孩子,看见眼前有一大堆好吃的,什么都想吃,什么都想拿、想要,然后就耍无赖,说“这一桌子东西谁都不许吃,只有我一个人可以吃!”那么最后肯定一样都得不到。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,如果什么都想要,那最后恐怕一样都得不到。对我们凡夫人来说,你的精力、智慧有限,所以必须一门深入,三心具足之后,再去学他宗。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修行次第,非常重要。

选自念西法师《观经四帖疏讲记》